《家庭教育指南》读书笔记


总结

  • 很快就能读完的一本工具书籍,从中学到不少方法和孩子互动的小任务,每一页的金句给我提供了好多写作的资源。
  • 我需要把家庭会议执行起来。
  •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听书+精读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读书笔记

  • “体验相当于笃行;看书、求师、访友相当于博学;思考相当于审问、慎思、明辩。我们的治学次序是‘行是知之始’及自动的原则排列,可以说是把传统的道理颠倒过来。” ——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 只有父母的改变,才能带来孩子的改变,只是你的改变比较艰难,孩子的改变则出人意料。
  •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德国哲学家
  • 教育是迷恋孩子成长的学问。

原则

  • 咬住底线,放大空间
  • “有的人认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但有时候放手也会。” ———— 郝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
  • 有规矩才有自由,有限制才有选择
  • 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 “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下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丧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情沮丧的家伙。” ———— 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教育家
  • 规则的特征是让孩子逐步拥有法律意识。
  • 家长需要做得是“赢得”孩子,让孩子理解并信任你。
  • 规则不同于底线,家长不可单方面制定,必须通过与孩子协商产生。
  • 孩子应该是因为明晓事理而遵守规则,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遵守规则。
  • 与孩子商定的规则要简单、具体、直接
  • 家长对待规则的态度:和善而坚定;对待权力的态度:尽量不要拨刀出鞘,不使用权力反而让你更有权威
  • 规则的制定要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 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 威廉·萨克雷,英国作家
  • 不是因为优秀了才鼓励,而是因为鼓励了才优秀
  • 当我们认为孩子没有可以鼓励的优点时,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有问题。
  • 定期反思需要有理有据,是为了改善,而不为为了完美。
  • 鼓励和反思的是行为而不是人,所以,建立规则和标准是鼓励和反思的基础
  • 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 威廉·詹姆斯,美国心理学家
  • 关系好了,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 越是孩子不认可的老师,越要想办法找到孩子认可的特点。
  • 想方设法从老师那里获得对孩子的认可,哪怕是一点点,及时传递给孩子。
  • 不要把老师指出的问题直接传递给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对老师产生负面情绪。
  • 与孩子定期反思时将其转化为你自己的观点,让孩子认为是你观察得出的。
  • 转移视线,发现潜能
  •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作为标准来评价一条鱼,那这条鱼这一辈子都会觉得自己很愚笨。”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犹太裔物理学家
  • 人的潜能大致是等值的,只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 转移视线不是放弃,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一条更加开阔的道路。
  • 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激励自己,并让他发现,他身上总有一些能影响世界的重要能力。
  • 空间数学能力同样是数学成就的重要指标,它是高层次艺术人才必备的素养。
  • 设计策略,培养习惯
  • “你不可能将习惯一把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哄骗它们走下楼梯。” ————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 命运是由习惯决定的,但我们常常埋怨运气。
  • 父母要知道,所有的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 规定家庭作息时间,把睡前 15 分钟作为亲子共读时光。时间一到,就开始床上共读。共读之后,孩子一般会准点睡觉。
  • 多帮少管,供给资源
  • “人最刻骨铭心的感恩,往往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 于漪,语文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
  • 有资源的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才会珍视自己的时间,热爱生活,进而珍爱自己的生命。
  • 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老子,思想家、哲学家
  • 与孩子一起讨论,形成一个检查不同学科作业的流程,可以让孩子提高检查质量。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发现并总结自己经常出现的易错、易混、易漏知识点和能力点,还可以提高孩子的纠错能力。
  •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 “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 ———— 布鲁尔·卡特,美国心理学家
  • 把问题和孩子分开,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专注于问题本身;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 思考孩子情绪底层的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 “既然精力充沛和它带来的饱满情绪,对于幸福而言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那么教人保持良好的健康和饱满情绪就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 ———— 郝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
  •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 爱将父母和孩子联系在一起,陪伴本身就能为彼此带来深刻的满足感。
  • 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方法

  • 召开家庭会议
  • “善意”无效,“机制”才有效。 ———— 佐腾将之,日本商务咨询专家
  • 召开家庭会议不仅是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更是为了解决家庭的问题
  • 找到全家人都认可的问题解决方案,客观上能够加强家人的亲密关系,达到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效果。
  • 为孩子提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
  • 家庭会议形成的方案需要全体通过,不能少数服从多数,否则容易造成家庭分裂
  • 通过家庭会议,能够平衡父母不同的做事方式,避免其中一方做出极端的决定。
  • 提炼家庭处事准则
  • “伟大的见解和思想要用同样伟大的词句来表达。” ———— 阿里斯托芬,古希腊哲学家
  • 一旦形成正确的家庭处事准则,孩子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做正确的事情。
  • 通过对家庭处事准则的遵守和贯彻,良好的为人处事作风和优秀的品格将内化为孩子的一部分
  • 坚持做好事可以升华自我。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矫邪归正
  • “人的一生有两天是伟大的,出生的那天,和发现自己为何而生的那天。” ———— 威廉·巴克莱、英国学者
  • “不要”孩子做什么,其实孩子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要”孩子做什么,则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开始。
  • “不要”之后,往往是孩子的情绪失控甚至哭闹,这时候,通过“要”转移注意力,比跟孩子讲道理有效得多。
  • 不想让孩子说脏话,你就要让孩子懂得,面对类似情境可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 一般来说,我们“要”孩子去做的事,应该是他感兴趣的事,其吸引力应该超过他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则达不到代替的效果。
  • 让孩子尽快离开错误的道路或者错误的境地,始终朝健康的方向行动。
  • 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 “最常见的使人沮丧的情景是一个人不能根据其选择或者意愿而成为他自己;但最令人绝望的则是‘他不得不选择做一个并非自己本身的人’”。 ———— 卡尔·罗杰斯,美国心理学家
  • 选择是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会的。
  • 通过自主做出一个个小的选择,孩子会成为有主见,会思考的人。
  • 在选择中学会负责,让孩子知道,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决策,而任何决策都有利有弊,不仅要想到有利的一面,还要同时考虑不利的一面————对于后者,或者努力避免,或者敢于面对。
  • 区分欲望和需要
  • “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欲望,对它们进行细化、排序和升级,我们的欲望以这样的方式升华为有序和有道德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和道德感的产生标志着成熟。” ———— 乔丹·彼得森,加拿大心理学家
  • 你需要的东西应该和你的目标有关,而你的欲望则可以毁了你的目标
  • 一般来说,需要往往与自己的成长目标有关,而欲望往往与成长目标无关。
  • 让孩子逐步明白一个道理:能够实现的愿望总是少数,不能实现的是大多数
  • 如果让孩子从小学会区分欲望和需要,他就可以养成自律的习惯,并且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 设定家庭逻辑
  • “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责任。” ———— 卡尔·马克思,德国政治家、哲学家
  • 设定家庭逻辑,就是通过对日常事务的处理,让孩子逐渐理解责任与权利的关系。
  • 拥有玩具是一种权利,相应的责任就是照料好玩具;不接受照料玩具的责任的逻辑后果,就是失去拥有玩具的权利。
  • 如果家长事先没有和孩子约定责任与权利,或两个任务之间没有真实的逻辑关系,就让孩子接受后果,是不公允的
  • 为敏感期提供关键帮助
  • “教育孩子一定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个人的性格爱好,朝一个有益的方向去引导,不能以为自己想当然强加到孩子们的头上。” ———— 马寅初,经济学家、人口学家
  • 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最适合的帮助。
  • 13 岁之后,爸爸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挑战的话题与孩子探讨,如家庭、爱情、战争、生死、环境等。
  • 同场竞争
  • “只有教育才能把我们从动物的水平拉上来,终于使我们高出动物之上。” ———— 朱利安·拉美特利,法国启蒙思想家
  • 教育的全部意义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一个婴儿若干与其动物类化的特性加以驯化。
  • 当孩子可以妥协、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规则时,他便脱离了弱肉强食的动物性竞争,这也是未来进入社会后遵纪守法的基础。
  • 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游戏,可以在资源分配和空间战胜等冲突中学会遵守规则。
  • 两个孩子的家庭,孩子们的年龄差最好不超过 7 岁,否则同场竞争的机会大大减少,效果也会大大减弱。
  • 角色扮演
  •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 ———— 哈珀·李,美国作家
  • 如果领导力只需要一种品质,就应该是换位思考。
  • 当孩子在不同角色,不同情境下自由切换,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时,孩子的成长就会加速。
  • 每扮演一个角色,就为孩子打开了一个世界。
  • 把学习立体化
  • “不要低估视野和方向的力量,它们能够将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变成宽阔通畅的道路。” ———— 乔丹·彼得森,加拿大心理学家
  • 为孩子提供有趣的书籍、电影、纪录片等。一旦教材的内容和这些资源相结合,就会给孩子带来新的感受。
  • 当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之后,可以让他自己收集类化的资源。
  • 设置家庭实验室
  • “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远远不是孩子自身的生活半径可以覆盖的。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 伯特兰·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 你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并对孩子进行实验安全教育。
  • 实验结束后,可以让孩子说说实验过程,培养孩子归纳、反思的习惯,也锻炼他的思维能力;如果能够让孩子向一个不了解实验的人做一次介绍,一直讲到让对方听明白为止、效果会更好。
  • 设立家庭节日
  •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 王小波·作家
  • 把所有的家庭节目写在纸上,贴到墙上,在家庭会议时间讨论节日的安排,最好由孩子负责设计一些节日的内容。
  • 丰富的家庭节日和仪式感,会让平淡的生活变得特别和有趣。这既能给孩子带来深刻的记忆,又能给孩子归属感,增加家庭凝聚力。
  • 玩问题游戏
  • “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犹太裔物理学家
  • 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 家务培训
  •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 让·雅克·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 很遗憾,我们没有接受过培训就当上了父母,但我们必须学会培训孩子。
  • 不要默认孩子已经什么都会了。做家务,不是仅仅给孩子提要求就可以,而是需要持续带他练习
  • 设计失败
  • “漫不经心地避免了小的失败,就是在为将来的大失败创建条件。” ———— 畑村洋太郎,日本机械学家
  • 人的第一次成长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 失败发生得越早,成本越小。
  • 用比值法衡量成绩
  • “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深厚的兴趣。” ———— 邹韬奋,出版家
  • 你如果不能做自己,就只能做别人手里的风筝
  • 通过比值法,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较,可以反思自我,并逐渐养成自我评估的好习惯,从而产生内驱力。
  • 家庭信函
  • “书信是一个人可以留下的最重要的纪念物。” ———— 歌德,德国作家
  • 没有知识和阅历,就没有艺术创作。
  • 落到纸上的文字需要反复斟酌,也特别珍贵。
  • 由于口头沟通的局限,沟通往往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而信函则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口头沟通的不足。
  • 利用出差的时候给孩子写信效果更佳。
  • 特别时光
  • “找时间和孩子相处,一起和孩子发呆,抗拒现代童年忙碌并充满压力的步调,坚持保留孩子的童年空间,让孩子游戏、探险、成长和发育,即使没有一个理想的学校,你也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理想的童年。” ———— 爱德华·哈洛韦尔、彼得·詹森,美国心理学家
  • 时间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但完全给了孩子的往往太少。
  • 家庭露营
  • “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 露营最大的挑战是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从衣食住行到伤病意外。
  • 思维矩阵游戏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苏轼,文学家
  • 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 让孩子慢慢懂得,事情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设定的目标不同,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判断或者选择。
  • 学科诊断
  •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 钱学森,科学家
  • 反思复盘是发现世界真相的方法。
  • 让孩子自己分析错误率较高的题目类型,总结发生错误的原因。
  • 难事挑战
  • “一次挑战就是向自己和他人证明你能力的一次机会。” ———— 乔·布朗,美国演员
  •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一旦选择了某件难事,不可以中途放弃或者更改,也不可以中途变更结束时间。
  • 改写个人简历
  •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 山本耀司,日本设计师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让孩子改写个人简历,是让孩子了解自己、改进自己的重要方法。
  • 行为规范自测
  • “欲胜人都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 《吕氏春秋》
  • 杜绝“马虎”的第一阶段任务:草稿纸要工整。
  • 自测要立足于行为改进,而不要仅仅关注结果。

任务

  • 我是爸妈气象预测员
  • “我把我播种的多少而不是我收获的多少作为我是否成功的标准”。 ————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英国小说家
  • 关注社会,从关注自然开始;关爱他人,从关爱家人开始。
  • 持续一个学期干同一件事,是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育,一旦坚持下来,孩子就能够获得成就感,也为以后做事情建立自信。
  • 记录一周饮食并设计家庭食谱
  •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 朱柏庐,理学家、教育家
  • 建立饮食习惯是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 我是家庭服装管理师
  • “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 ————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作家
  • 着装教育离孩子的生活最近,是最好的美育课程。
  • 为老人设计假日旅行计划
  • “子孝父心宽。” ———— 《增广贤文》
  • 管理变量就是学会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
  • 撰写六词回忆录
  • “每天结束后,你应该回放自己一天的行为。结果要么会为你喝彩,要么会刺激你。” ———— 吉姆·罗恩,美国商业哲学家
  • 在归纳中学会观察和反思。
  • 挑战手、眼、脑
  •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的锻炼。” ———— 蔡元培,教育家、革命家
  • 协调能力可以集中一个人的能量。
  • 编写《新闻周刊》
  • “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 ———— 邵飘萍,新闻记者
  • 成熟是因为认知半径在不断扩大。
  • 设计“搬家”方案
  • “所谓创造,往往只是将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 ———— 西尔维娅·普拉斯,美国诗人
  • 学会思考人与物品的互动关系。
  • 通过家庭会议让孩子明白变化的不可避免,从生活点滴到周边世界都是如此。
  • 考爸妈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礼记》
  • 自己爱挑的担子不嫌重。
  • 为邻家孩子出一份试题
  • “成功人士能提出好问题,所以他们能获得更好的答案。” ———— 安东尼·罗宾,美国演说家
  • 教人一遍,胜读百遍。

工具

  • 进度管理箭
  • “任何的计划如果没有执行的话,一文不值。” ———— 威廉·丹佛斯,普瑞纳公司创始人
  • 今日事今日毕。
  • 任务管理标尺
  • ““要事第一”,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和组织均要更多聚焦要事,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 史蒂芬·柯维,美国管理学家。
  • 分清主次才能抓大放小。
  • 录音作文
  • “你心里想得透彻,你的话自然明白,表达意思的词语自然会信手拈来。” ———— 尼古拉·布瓦洛,法国诗人
  • 可以把看、听、闻、尝、触作为描写的切入点。
  • 作文就是在纸面上说话。
  • 让孩子把观察生活、口头介绍与书面表达融为一体,写作就不是只有坐在书桌前才能完成的事情了。
  • 七巧板
  • “算术符号是书写出来的图形,而几何图形是绘画出来的公式。” ———— 戴维·希尔伯特,德国数学家
  •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 20/20 视力保护神
  • “如果你成功培养了习惯,那你会让成功成为一种习惯。” ———— 迈克尔·安吉尔,美国国家
  • 珍爱视力,光明人生。
  • 阳光可以使眼球壁的弹性和表面张力增强,眼睛就不容易近视。
  • 刺激——反应标尺
  •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 苏洵,文学家
  • 强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弱者被情绪控制。
  • 定期与孩子一起反思,看到刺激反应的距离是否拉长了。
  • 既要——也要坐标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老子,思想家、哲学家
  • 学习是一个可以实现很多事情的过程。
  • 10/10/10 决定
  • “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 拿破仑·波拿巴,法国军事家、政治家
  • 不计后果是儿童的常见病。
  • 任务要素链
  • “只有做我不能做的事情,才能学会该如何做这些事情。” ————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画家
  • 学会调动资源,才能完成困难的任务。
  • 储蓄罐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荀子,思想家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附录

  • 幼儿期常见问题
  • “智慧属于成人,单纯属于儿童。” ———— 亚历山大·蔳柏,英国诗人
  • 小学生常见问题
  • “儿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两个季节所结的果实。” ———— 威廉·布莱尔,英国诗人
  • 青春期常见问题
  • “每个孩子距离成功,只差一个有爱心的成人。” ———— 乔希·西普,美国作家
  • 经济学素养里程碑 3~9 岁
  • “钱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 ———— 乔治·比才,法国作曲家
  • 向孩子描述你现在的工作,并说明赚钱的过程也是享受。培养孩子对工作和赚钱的积极情绪。
  • 经济学素养里程碑 10~15 岁
  • “金钱好比粪肥,只有撒到大地才是有用之物。” ————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
  • 无论是给爸妈洗车,还是帮助邻居辅导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赚钱的力量,以及消费这笔钱所带来的自由。当孩子用自己赚到的钱买来自己喜欢的物品时,他就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
  • 儿童家务清单
  • “劳动是食欲的父亲,是消化的祖父,是健康的曾祖。” ———— 奥地利谚语
  • 往常准备清单
  • “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 乔治·艾略特,英国作家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