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心而活,平静前行
这本薄薄的小书其实给了我很多的勇气,作者多次提到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不要按照别人的样子来过自己的人生,更不用去追求太多身外之物,遵从本心,每天努力的工作就好。
我这几年的问题就是在工作太使劲,太着急,因而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所以痛苦。我应该多去体会作者说的那句:“人生不要太用力”。我需要慢下来,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应该一直向外寻找。
笔记
人生,只要能照亮某个角落就够了。
有些问题我们自己能解决最好,而有些问题我们需要适当忍受。
我觉得解决的关键在于,在现实和自己的心情之间找到平衡点。简单来说,就是如何把人生过得值得,过得欢喜。
为了养活自己,为了养活家人而工作,我认为这是工作的首要目的。
在我看来,为了钱而工作,并不可耻的事情,这是理所当然的,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
嫌多少钱倒没有那么重要,如果能够支撑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这就足够了。人生,就是这样活着而已。
无法预料的未来会令人感到不安,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任何时代都是这样的。
没必要把工作当作非常严肃的事情对待,这样你就能享受工作。
当人活到七老八十的时候,“胜利”与“失败”都毫无意义。
不要把自我价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带着“为身边的人略尽绵力”的想法去工作,或许会更好。
饮食足以温饱,有工作需要自己,其实这样的生活刚刚好。在此基础上,如果有人对我的工作感到满意,我会很高兴。
从多的经验来看,不喜欢工作的大多数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对有些人而言,不管他们做什么工作,他们都讨厌工作,这也许是与人交往上出现了问题。
过多的“空闲”,有时候会带来负面影响,“适当忙碌”的状态反而更好。
所谓“人去不留麻烦”,人与人之间,或许会在某时刻结缘、重逢,所以要尽可能地交代清楚,尽量不给人添麻烦。
不要在身心俱疲的时候才想着行动,而要在体力和精力都比较充沛的情况下准备周全,而作出明智的抉择。
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最重要的是“自己主动做出抉择”,然后要为自己决定的结果负责。
“必须这样做”,就像人生不必要的行囊。
不管是金钱,还是生活方式,对自己来说适度便好。出人头地的人生、没有成功的人生、有孩子的人生、没有孩子的人生,如果只去别人比较,那永远没有正确答案。
与别人相比是否幸福,那样当然不可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答案。
时代在变,组织机构在变,人也在改变,所以事情就不可能完完全全如你所期。即使更换工作,改变伴侣,惹人讨厌的事情也一定会出现。
不要试图通过改变他人来获得快乐,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或“怎么努力让自己在这里心情愉快地度过”,我觉得这才是应该考虑的关键。
想改变别人的性格或行为,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还是自己想方设法地创造快乐比较重要。
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始终只是一个人。
人会快速地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前行,由于时间或距离的原因不能见面,缘分也会渐渐变浅,这就是人际关系。
即使你十分疼爱的孩子,他(她)长大之后也会独立,开启自己的人生。
这是父母的使命,也是孩子的使命,这就是人生。
来则欢喜,去则放手。
想与他人亲近的时候就亲近,想联系时就自由地联系,想听别人说话就听,想要信赖的人就信赖……如此这般便好。
生活中我也有过孤独和不安的时候。但不管怎样,我只能活下去。
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只要是别人给予的东西,自己就应该感谢对方”。
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一定要尊重别人的“人”性。
别人的给予并非理所当然,让别人按照你的所言所思去做不符合人之常情。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有类似的想法,就会陷入不必要的失落或烦恼中。
外界环境的变化是“机会”还是“危险”,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和体验。
总想着得失,那么就会觉得勉强自己,甚至产生心结。与其如此,还不如率性而为,跟随心的决定。
即使你不能给出建议,没有提供令人豁然开朗的方法,就是简简单单设身处地地倾听,对方也会轻松很多。
换句话说,没有药物能 100% 解决心里的烦恼,别人的建议也是一样,不能彻底解决你的烦恼。
心灵的沟通,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到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上,倾听对方的内心世界。
在医院或者诊所上班期间,如果有人对我说“请您出诊”,我肯定会很爽快地答应。这并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别人拜托我的时候,我能做的就爽快地答应,如果不能做就说声“抱歉”,礼貌地拒绝。
你给对方带去快乐,你们的关系也会更好。这样一来,当你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别人也会很乐意地伸出援手。我认为这就是人际关系。
相比那些不善于道歉的人,我应该算是比较强大的。
我会尽量抛弃“我才了不起”的想法,这样的话自己感到轻松,周围人也轻松。
人生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每个人有所不同,不过在看来,能与“心地善良的人”亲密交往,是非常难得的事。
当你想要“遵从内心而活”,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会被外在多余事情所困扰。
实际上,人太过关注别人或心生怒气,大体上都是自私的。
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受伤,意识到“这个人原来是这样”,那就改变与之相处的距离。
在很多时候,不要处处在意别人的脸色。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适度糊涂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如果是考试的话,可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对于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烦恼,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呢?
有趣的是,前来咨询的人看似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无论是家庭问题还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都是在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
告诉自己,不可能存在 100 分的人际关系,只要能对自己信任的人说说真心话,倾诉心事就好了。
只要自己存在,就要带着一种包容力让别人平和下来。让自己成为别人愿意自然而然打开心扉,找你倾诉烦恼的精神科医生。
人生就是你无论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因此,没必要事事都计划好。
决定“想要这么做”,那就为之努力,我认为这是即重要且必要的。
努力并不意味着“必须如此”,更不意味着因此变得顽固、偏执而丧失柔软性。
一旦丧失了柔软性,自己的痛苦就会增加。
归根结底,人还是不能欺骗内心。如果不断地迷失自己,又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多余的负担,顺利的事情也会变得不顺利。
当你想“自己这么努力,为什么没有得到回报”,也许对待别人就会变得苛刻。
对科室的人,金子教授常说:“精神科医生,不仅仅是提供治疗,更主要的是为患者提供援助,让他们重拾自信。”
无论如何,不要忽视你面前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的工作也好,孩子也好,家务也好,不管怎样都不能让眼前的生活过得凌乱落魄。
人毕竟是伟大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有可能坚定地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人生”,然后顺其延期地走下去。
大多数事情都会得到解决,人生只能笑着活下去。
人生如同登山,有平地也有高峰,有平坦大道,也有陡坡坎途。
一旦过于纠结“为什么这么不顺利”,思想就会变得偏激。因此不要太在意,只要对别人的话和眼前的事说:”好的。“
心情开朗之后,你就会想通”虽说如此,但做与不做又能如何“,从而更容易转变自己的视角和注意力。
预想未来并做出适当的准备的确十分重要,但是你要知道,”你担心未来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也解决不了。
人毕竟不是夜猫子,只有用清晰的头脑思考,才会有新的、积极的想法出现,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发生改变。
在我看来,”拥有自信,就能没有烦恼“并不符合逻辑。
重要的是好好把握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建立自信。
遇到不懂的事,就说”我不懂,麻烦你了,请教教我“。
痛苦与伤心,其实也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人活着,肯定会经历苦难。
不要事事都想咬牙挺过去,只要抱着”今天这样做基本就可以了“的态度,日复一日地坚持积累。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我决定这么做时,也是一种自我解脱。
在我看来,与其追求完美而挫折不断,不如以笨拙的方式坚持下去。
追求完美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和孩子的幸福并无多大关系。
同事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旦拥有这样的关系,不仅可以缓解来自家庭的压力,工作起来也会轻松许多。
生活如果没有目标,就会变得懒散。一旦决定”今天这样做“,生活一下子就会张弛有度。
说到底,人通过”培养孩子“,其实也是在培养自己。
育儿基本的原则是,对待大人和孩子一视同仁。
育儿过程,就是让自己越发优秀的成长过程。养育孩子,也是成长。
最关键的是,父母应该真心为孩子的幸福考虑,并付诸行动 。这样做,才能将爱传递给孩子。
即使你不心灵手巧,也没有奇思妙想,但如果有时间,就尽量亲自动手做饭;尽量多陪在孩子身边,当他们想找你聊天的时候,认真倾听;不要把孩子只当作小孩子对待,多尝试和他们一起思考中,时不时问他们”你会怎么做?你是怎么想的“之类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这样日积月累的。
类似这样,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怎么能指望别人加倍努力呢?
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这样最终才能活出自己。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就要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分离出来。
要知道,既然是亲子关系,你们之间的纽带就永远不会断开,在我看来,这样的纽带就像桥梁。父母和孩子的人生车轮虽然驶向不同的方向,由于桥梁的存在,你们可以随时往来。
不过,敲敲门还是很我必要的。不管怎么样,孩子既然开启了自己的人生,父母就不要贸然闯入。
人从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死亡即生命的终结,至于死后评价、虚荣以及其他情况,大可不必在意。
在健康的时候,担心孤独地离开人世实在是白白浪费精力。
我经常叮嘱长子:”绝对不要做延长寿命的抢救。如果发现我倒在地上,还有呼吸,就先放一会儿。如果那时候被送去医院,医院肯定会抢救。确定送到医院后刚好能死,再叫救护车。“
死亡后,无论你是被称赞,还是被评论,都与死人无关,因为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
每当我处于人生困境感到悲观时,就会告诉自己:”没关系,一切都会过去。“然后就会不可思议地产生一股莫名的勇气,让自己可以”继续努力“。
每天努力地生活,拼命做好眼前的工作,至于出人头地,享受奢侈人生之类的,完全没有时间考虑。
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迹。
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实践他人的人生,我们不需要追寻别人的脚步。
如果你问她“有没有令你感到厌烦的人”,她会认真地告诉你“我对人没有好恶之分”。
越是对别人讨厌、反感,这些情绪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态度上反映出来,进而传达给对方。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和老师聊了很多,她反复表达了一个观念,“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
对恒子老师来说,孤独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恒子老师“孤独是一件好事”的立场,给周围的人带去了自由和欢乐,羡慕她的人越来越多。
她接着说:“对患者来说,能接待他们的医生很多;但对孩子而言,母亲只有一个。尽全力抚养孩子,是你的头等大事。我曾想,要是我能多照顾一点孩子该多好,好在我一直努力守护孩子们的幸福,孩子们似乎也能理解我。”
如果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孩子自然能学会独立。所以,父母应尽可能地以孩子的幸福为中心,把自己的事业发展放在次要位置,全力为孩子创造幸福。
我是从持续工作的状态走过来的,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但是在家里也没事,工作的话还能和患者、同事边工作边聊天。
从根本上讲,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人独自生活。
能照亮某个角落就足够了。
人生的满足感并非由别人决定,也绝不应该追求和别人同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