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追求幸福的旅程 -《卓越》读书笔记


人生是一场追求幸福的旅程

《幸福的方法》中提到,人究竟是因为成功才幸福还是因为幸福才成功。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因为幸福才成功的。这本书的主题虽然在讲教育,但是实际上也是在讲幸福的方法。首先,家长要让自己变得足够幸福,才能教会子女幸福的方法。
我们终其一生的目标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因为子女如果没有教育好,我们的幸福也是会打折扣的。我们要将自己变得通透,不断去追求正确的东西,给孩子做好榜样。让他们看到父母是如何学习如何生活的。

笔记

教育自有其规律,不会因为我们心急或者增加投入就发生改变
教育的目的都应该是让人明理,让人从蒙昧状态进入文明开化的状态,从依靠自身经验谋生的状态进入利用知识开拓事业的状态。
培养一个好的孩子,在智力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善和好奇心。
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在社会上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最终过好一生
教育家约翰·杜威说的“教育即成长”这句话的意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在年龄增长的同时,完成自身全面的成长
教育的方法是多元的,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好的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而坏的教育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孩子将来花一辈子的时间修复年轻时受到的创伤。
美国总统拜登打算征收富人税时,给富人定的标准就是年收入 40 万美元。
一个人如果真正懂得教育的意义,他就会知道如何追求卓越,事业上的成就和物质上的收益也会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因为对洞穴里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影像就是最鲜活、最真实的,这个从洞穴回来的人说的一切反而都是幻象。
但是洞穴里的囚徒们则不同,他们一直把扭曲的光影声像当作真实的世界,把自己主观错误的感官当作现实,因此即便有人告诉他们真相他们依然拒绝接受真实的世界。
看财经节目和财经杂志虽然不用动脑筋,但这和坐洞穴中看世界的影子、听周围人谈论没什么区别。走出洞穴并看见太阳的意义在于,我们的认知可以从可视的世界提升到”理念的世界“,或者说提升到只有理性才能领会到的世界。
柏拉图所说的哲学是指所有学问,而非今天狭义上的哲学。他说,哲学教育是一种”转向“的技艺,它的目的是把灵魂从误解、谬误和偏见引向真理——他用洞穴的黑暗指代谬误,用洞穴外的光明指代真理
如果一个人把教育的目的简单理解为掌握谋生技能,那么无论从多好的学校毕业,到”大厂“打工说法是他职业的天花板
一个人在接受教育时,应该培养成追求真理和追求卓越的习惯,这样将来才会追求更高的目标,才会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真理。
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使人获得自由
既然受教育的意义在于明辨是非、提高判断力,以及拓宽见识,那么在接受教育时,我们就要把这个作为目标
在教育上,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因为教育即成长。
在教育方面,杜威反对传统灌输式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学校即社会“等口号,强调个人的发展。在科学哲学方法论方面,杜威完善了欧洲近代的经验主义方法论,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客观世界)的理解以及实验获得知识。因此,他也被称为实用主义大师。
一个时代的教育,决定了人和社会成长的方向
对于我们看不惯的一些成年人和一些社会现象,最好的办法可能是像马可·奥勒留在《深思录》中说的,明白世界上有人和我们不一样,然后忽视他们
对于未来社会和孩子,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能变得更好,我们必须教育好孩子。我们不仅有责任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还有责任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成长的容量是客观的、先天的,潜力的多少和能发挥的程度则与教育、启蒙、成长过程有很大关系。要成长,光有容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潜力挖掘出来,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潜力
因为过早地被认定应该在某个领域发展,他们之后常常要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就是舍弃之前已经付出的巨大的沉没成本
好的教育应该是充分挖掘年轻人本身的各种潜力,同时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即可以保留他们的可塑性,也能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
一个人一旦养成了某种习惯,无论好的还是坏的,他在这方面的可逆性就基本消失了。
杜威提醒我们,教育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好习惯
最重要的教育来自生活本身。人一辈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活
对于学校,杜威认为,学校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反过来。是因为我们需要教育,才有了学校;而不是因为身在学校,我们才需要接受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杜威是实用主义大师,但他并不认为任何结论都必须靠经验来验证。杜威指出,在验证之前,应该通过反思来判断这个结论是否具有合理性,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根据我自己和我孩子的经验,以及我对身边同学们的观察,当一个人的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投入时间训练,他的成绩也不会再提高了。
单纯的增加学习时间,大量重复性地做题,对人的进步有害无益
教育内卷使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和学习系统发生了退化。
美国的名校也不傻,不会把所有宝贵的录取名额都给靠”鸡娃“催出来的学生。
孩子天生是想活出自我的,但家长给孩子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和压力,让孩子也无法准确认识自己。
如果一定要上一代在相对名次上超过自己,我们可以严格证明,对很多人来讲,这件事无论多么努力也办不到,因为机会就那么多
赫景芳在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讲,如果你觉得自己和配偶都上了清华或者北大,自己又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生活,就觉得孩子一定能超过自己,那很可能是你数学没学好,而不是孩子不够努力。
第一个误区是认定孩子必须比自己强,上的学校要比自己好,否则就是教育失败。
家长们应该允许孩子的成就不如自己,只要他们过得好就可以了。
第二个误区是觉得在一线城市,孩子考上好大学的机会一定比其他地方多。
事实上,教育水平越高、人才越多的地方,发展的机会一定越多,孩子见的世面也多,但是孩子升学压力也一定更大。
最要命、最坑孩子的第三个误区,就是认定只有上名校才有前途。
上一所好学校,只是给年轻人未来发展的一个维度加了一些分。人的成长是多维底的,而书本知识以外其他维度的成长,实际上要靠社会这个大学校来教育
一个社会对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人的能力也是综合的。一个学生,就算是成了”牛娃“,成了”英澳混血牛“,也只是奥数学得好,英语考得好,离成为有用的人才还差得远。当然离我们真正的目标——幸福生活,就差得更远了
今天很多人对教育的看法,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初衷,把它片面地理解为一场要赢得同龄人的比赛。这即给自己带了无尽的烦恼,也耽误了年轻人的成长。
人有时走得太远,反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成长,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目标应该是幸福,在此之外的东西只是达到幸福的手段而已
如果忘记了原本的目的,眼中只剩下手段,只会离幸福渐行渐远
教育的内容是多样的,是因人而异的,而且是随着一个人成长阶段的发展而改变的。
斯宾塞列举了一些我们必须优先做的事情:

  1. 让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
  2. 练就一个健康的身体;
  3. 培养自己的心智;
  4. 处理好工作中的事情;
  5. 带好儿女;
  6. 成为一个好公民,并且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增进人类的福祉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孩子连基本的课程内容都学不好,家长却试图通过培养他的才艺让他脱颖而出,后一种知识和技能其实也是产生不了任何价值的。
    很多人喜欢同时处理多件事情,我倒是依然坚持一段时间重点做好一件事的做法。这样,时间和精力花够了,常常会取得比别人更好的结果
    博士也好,专家也罢,他们对未知世界的了解都不过是比其他人多出了一小点而已。
    教育就是拓展一个人认知边界的过程,到了高等教育的最前沿,你甚至会接触到开拓整个人类认知边界的机会
    课外活动的好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补足课内学习的不足,另一类是拓宽自己知识和技能的边界。
    学业上的差距,将来在大学多读一年或者就能补上;非学业上的素质方面的差距,却常常需要很多年才能弥补,甚至可能一辈子都补不上
    在四健会里,每个人都要记住一句话——”精益求精“(To make the best better)。每个人的成长条件不同,但只要能坚持精益求精,就能够弥补和别人的差距。
    对于小地方和大城市的教育差距,很多孩子和家长只重视弥补学业上的差距,但他们没有意识到,非学业的差距可能更致命,但却更好弥补
    掌握更多知识比更会考试重要,这样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利。
    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如果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那你不仅需要会使用知识,还需要能创造知识,灌输式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方法就行不通了。
    真理只能出现在追求真理的人群中。——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关于教育的三个原则:
  7. 直观性原则,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是空洞的
  8. 循序渐进原则
  9. 坚实性原则,宁可教得少一些,也要教得扎实,不要灌输太多内容
    美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是不懂该怎么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毕竟很多私立学校办得非常好。它的问题是无法用有限的资源,让公立学校到达私立学校的水平。
    对孩子来讲,最适合他们的教育,而不是把他们照顾得最好的教育,可能对他们的成长帮助最大。
    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也是如此。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是过上某种片面的生活
    教育可以从六个维度影响孩子的性格:第一,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习惯;第二,提高孩子的判断力;第三,提高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第四,训练孩子克服冲动的涵养;第五,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准;第六,培养孩子的反思能力
    美国大部分小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明显落后于中国城市里的同龄人,但到了高中,绝大部分人也都赶上来,甚至有所超越。
    卢梭认为,人的自然天性是美好的,但不好的教育体系会将人教坏;教育真正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然人,使人能够依照自然的秩序和自然的法则做事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了。
    卢梭指出,既然自然天性是人和世界所固有的,不是人力可以创造出来的,那就不能要求自然的教育向人为的教育靠拢,而要让人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以自然为基准,只有这样教育才会有效
    如果不使用知识,就会失去事物的教育。很多常识,无论别人讲多少遍,自己记得多熟,只要没在生活中用过,就不会起作用
    世界上没有比亲子关系更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了。只要你认真花时间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回报给你最纯粹的爱
    卢梭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以公平契约为基础的社会。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是平等的,而人为制造的秩序让人们有了阶层之分。
    小孩子,谁说得上他将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呢?因此,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使他形成一种刻板的方式,以免在必要的时候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更改。
    凡是人所制造的东西,人就能够把它毁掉;只有大自然刻画的特征才是不可磨灭的
    卢梭讲,一个学生从他门下出去,无论做什么,首先是做人——做到了这一点,命运就不能改变他的地位,因为他自己可以牢牢把握自己的地位。
    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塞涅卡
    很多年前我在读了《爱弥儿》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要把孩子当作孩子,这也是我教育孩子最深的体会之一。
    成年人会懂得第一名的重要性,然后经过理性的权衡做出争第一的选择,并且为此坚持长时间地付出,不懈地追求卓越。
    孩子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考第一,也没有明白追求卓越的意义,即使他努力考了第一,也不意味着教育的成功
    面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家长与其用大道理压着他做事,让他顺从家长的权威,不如为他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同时家长以身作则,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
    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孩子未来的幸福在哪里,所谓”为了你将来好“,很多时候人是家长的想象,但孩子却要为了这种想象付出切实的代价
    可一个人如果不把握住现在的幸福,将来的幸福又有什么意义呢?虚无缥缈的”将来的幸福“,变成了当下束缚孩子的枷锁
    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尔受什么伤,而且,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我不但不让他待在空气污浊的屋子里,反而每天都把他带到草地上去。在那里,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到一百次,这样反而更好:他可以更快地学会自己爬起来。——《爱弥尔》
    让孩子学一些似是而非、不能理解的知识是很可怕的,这会让他们以后难以接受正确的知识。
    人只需要掌握那些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就够了
    爱弥尔的知识不多,但他所有的知识都真正是属于他自己的,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孩子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我们最应该教给孩子的不是各种知识点,而是自己学习、自己认识真理的方法
    对于年轻人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卢梭提出了 4 个要素:自爱、互爱、同情心和践行道德。他说:社会道德的实践给人们心中带来了爱。正是因为做了好事,人才变成了好人
    我们现在追求的教育进步,其要点已经被卢梭一语道破。他认为,(教育)不是强迫儿童和青年去接受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增长。——杜威
    2 岁以上的孩子,才能明白你不是他,外面的玩具也不是他。
    孩子很可能并没有那么多想法,只是觉得不管大小都是一块而已。
    孩子在这一阶段的逻辑能力很弱,没有办法把信息综合起来理解。
    对于 27 岁儿童的教育,不要急着让他们去学什么复杂的或者高深的课程,而是要他们理解一些最简单的现象背后的原理。
    皮亚杰研究发现,从 7 岁左右开始,孩子会突然显得聪明很多,开始有能力理解现象背后的简单规律,有了形象思维和具体逻辑思维能力,不过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如果孩子想不清楚其中的逻辑,即使做对了也可能是猜的;如果做错了而不知道哪里出错,下回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做多少题都没有用。
    家长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很多人简单地把缺乏同理心归结于品德不好或者自私,其实本质缺乏感受他人情感和需求的能力,而这通常和 7
    12 岁阶段的教育有关**。
    7~12 岁是孩子成熟和重要阶段,成熟的一个体现就是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道理,而不仅仅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和利益做判断。
    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寻找事物关系的原因的本领,主要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如果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到了 18 岁,他的心智发展基本就应该成熟了
    把孩子当孩子看待,一步一步把他们应该发展的认知能力培养好。这比提前学一些所谓的知识点重要得多。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智力包含多个维度,主要有 7 个: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想象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智力高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只体现在脑子反应快、会做数学题、逻辑能力强,智力其实是多元的、全方位的。
    在一个人最年幼的时候,要着重对他进行语言能力、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训练。
    智力并不是纯先天的要素,它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并且往往和受教育多少有关系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多重反馈,一个人基本就能判断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否合适了。
    遇到难题 ,通过学习和研究解决难题,是比学校里的学习更有效率的方式。
    从社会意义来说,它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使人类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变化不断创造出更高的文明。从个人意义来说,它可以让我们一直站在世界潮流的前列,获得足够的物质回报、社会认可和个人成就感。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
    教育是一件要持续一辈子的事情,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节奏。一开始跑得太快的人,通常跑不远
    对成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终身教育。最终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受教育的总量,而非学生时期受教育的强度。
    教育,就是确保孩子能够辨别谁在胡说八道。——前哈佛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又会变成让社会更公平,避免两极分化。
    教育的不公平,其实是人类发展的自然结果
    杜波依斯指出了很多人对教育的误解:
  10. 认为人的幸福感源于能拥有他人没有的东西
  11. 觉得教育要让每个人都享受同样的、最大程度的自由
  12. 觉得既然教育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就应该把这个制度推翻掉
    每个人都应该理解,不同的分工不意味着人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职业的人都对维持社会运行和发展作出贡献,都是平等的
    只有社会变得公平,每个人都有尊严,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学生应该在学校要学习到的内容:
  13. 学会理解世界,包括在知识和逻辑上理解世界
  14. 学会运用知识,而不是单纯学习纸面上的知识
  15. 搭建起自己和人类思想之间的桥梁,而不是离开学校就不再学习了
    作为老师、家长和个人,与其抱怨教育的不公,不如从自己做起,平等对待每一个行业的从业者。只有我们平等地对待他人,他人才会平等地对待我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教育的宗旨在于让人懂得好的品德,把好的品德用于生活中,使人达到至善的境界。
    只有开始行动,目标才有可能达成。
    我们需要明确,工作是为了让人受益,人不能为了工作而牺牲
    在择业心态上,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会拒绝从事很多收入还不错的工作。这就会导致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很多岗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很多人又找不到工作。
    任何国家的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与其办一堆低质量的普通高校,不如把同样的资源和精力用来把基础教育搞好。
    孩子的幸福比学历更重要
    哪怕是做一个技术工作、厨师、专业服务人员,想要做得好,也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
    适合自己的教育会给人里子,而了里子的人,最终也会拥有面子。
    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好坏和它的科技水平的确有关,但影响更大的因素是政治清明、经济开明、法律保护工商业、保护知识产权,等等。
    如果说理工科学对经济发展有帮助,那也只是诸多帮助中的一种,即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决定性的。
    缺了哪一块,企业的运转都会出问题。也就是说,离开了文科和文科类工作,理工科和理工类工作是无法独挑大梁的。
    创新的含义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艺术和思想领域的创新等。而在这些方面,商科、艺术、人文和社会学科的人才都能派上用场
    一个国家在人文艺术方面的底蕴会支撑它的创造力。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只有理工科人才,缺乏人文和艺术底蕴,就只能进行重复性的技术工作,无法完成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文科生要想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需要努力创新。
    当你把目标设定为做出受大众欢迎的产品时,所有和这个目标有关的知识,你都会努力去学。
    下一代人和上一代人做同样的事情,要想超过父辈,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掌握更多新的技术,二是更有见识。
    一个不管最终做什么,只有在自己做的事情上有专长,才能比别人做得好
    大量名校毕业生后面的发展都非常平庸,而发展平庸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乏一技之长。
    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专业知识,而如果一个人花了很多年都没有在一个领域做得很精深,又如何能在一个自己缺乏专业知识的领域做得更好呢
    人的成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包括时代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人的教育背景和努力程度并不能完全改变或避免那些因素的影响。
    对于缺乏主动性的人来说,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和环境容易得多,妥协也比主动寻找出路简单得多。
    今天和一个多世纪前不同的是,人们有选择生存和发展环境的自由。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让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而不要陷入怀才不遇的窘境。
    即便最终的目标一致,有不同阶段,每个人也应该有不同的目标,走不同的教育之路。教育的效果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因此,只有为自己找到好的生存环境,才能学有所用,体现教育的价值。
    如果在小学,甚至初中都上不了好的学校,也不用担心输在起跑线上。
    好的学校是培养学生成才,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考高分。
    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的陪伴和引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花了很多时间陪伴我的孩子们。
    和孩子交流最好的三个时间,就是孩子放学的时候、全家一起吃晚饭的时候,以及晚上睡觉前
    对小学生来讲,只要家长有时间,一般就能够亲自辅导,而这通常也是最有效的辅导方式。
    凡事都有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但收益未必能超过成本
    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复习旧内容,都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练习。这也是那些成绩好的的同学会选择”逃课“复习的原因。
    效率最低的复习方式,是把学校教的内容在辅导班再学一遍
    无论是找老师答疑,还是让家长帮忙辅导,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低,收益却很高
    如果孩子去找老师答疑了,我总会表扬他们,甚至给他们一些奖励。当然,如果他们把自己的考卷拿给我看,即使是一份考得很糟糕的考卷,我也会表扬他们。
    等我长大后才知道,在任何时候都能兢兢业业地做事不是青少年能做到的,这是对职业人士的要求。
    我有一种未必正确的想法——成绩好到能获得各种机会就够了。孩子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培养真正的兴趣上,不要去拼命追求试卷上的最后几分,因为这会得不偿失。
    如果你能做到长时间持之以恒地努力,自己的潜力就会慢慢发挥出来,你会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超越了之前认为完全无法超越的人。
    我们经常讲,人要和自己比,不要总和别人比。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算太脆弱,周围有一些能够对比的同伴是一件好事。
    坚持运动,其实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煅烧孩子的领导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加学科竞赛和参加体育比赛一样,其实都是对自己潜力的开发和对自己能力的挑战,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不管是什么事情,想要做到一流都是不容易的;但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能做到一流,将来在其他领域也可以做到一流。
    当一个人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时,很多事情他都能做好
    我们不会总是遇到坏运气,好运气可能来的比我们想得要快。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准备好。
    我们的成就,取决于世界上有多少人受益于我们的工作
    给予总是一件让人无比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