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时代寻找自我 - 《预测之书》读书笔记

在这本内容丰富的书中,我提炼出四个关键词:AI、游戏、表达、活出自我。这些词汇不仅概括了书中的核心思想,也映射出我对当下的思考与未来的展望。

AI 革新浪潮中的思考

2024 年被称为 AI 元年诚非偶然。当下 AI 领域正处于群雄逐鹿的态势,尚未出现真正的"赢家"。作为普通人,积极拥抱 AI 显然是明智之选。然而,我观察到身边仍有不少人持观望态度,有的执着于"手写代码"的纯粹性,有的因初次使用遇到瑕疵就完全放弃。这些态度或许都值得商榷——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才是关键。

游戏行业的职业思考

身在西安,游戏相关的工作机会确实相对有限,远程工作机会也多局限于 Web3 领域。但正如书中所言,未来的"游戏"概念可能会更加宽泛。这给了我新的启发:作为一名后端开发者,不应该局限于现有的技能范畴,而是要积极拓展视野,尝试掌握客户端开发知识,通过实践小型 demo 来丰富自己的技术储备。

表达的力量

回想之前,我并不热衷于写作。但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我发现记录和表达的重要性。现在,我坚持每天记录思考,通过博客分享个人见解。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督促的方式,更期待能够和他人产生共鸣,或许还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 AI 时代活出自我

在 AI 技术日益渗透生活的今天,“活出自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幸福的关键在于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但不必盲目模仿。正如那句老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些思考不仅是对书中内容的总结,更是对个人发展道路的一次重新审视。在 AI 时代,保持开放和进取的心态,同时坚守个人本真,或许正是立足未来的重要基石。

[Read More]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 《数学通识 50 讲》笔记

从高中数学、物理上是很明显能体现出来自己的抽象思维挺差劲。上初中的时候,我觉得这些科目简直都是小儿科,但在高中我傻眼了,数学和物理都跟不上。特别是物理,涉及到电磁力相关的我完全想象不来,高考物理简直就是我的噩梦。数学虽然可以通过努力让成绩显得不是那么差,但是到底学了个啥,只有自己清楚。大学的微积分更有些听天书的感觉了,虽然最后的考试能过关,但离理解还差的太远了。
在学了这个专栏之后,我知道具体的原因在哪里了,就是自己的抽象能力太差了。这如同原始人刚有数字的概念,能理解 1,2,3。但是 0 是什么,太难了。因为微积分已经从静态转向了动态,如果没有更加抽象的思维,是很难理解微积分的。
对于算法,我很头疼,好多次拿起书,或者看视频都觉得离掌握太远了。学习数学是要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为了能更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切。工作了这么多年,我已经可以在大脑中模拟代码的运行,精通命令行的使用精髓,文件系统中的在大脑中井井有条。但是算法以及数据结构的离到这种地步差的还是太远,我需要有更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Read More]

学习阅读的重要性 - 《阅读与写作 50 讲》笔记

正如吴军老师说的:因为我们高考之后几乎不会参加语文水平考试,所以很多人都有错觉,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不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仔细去审视一下,我们很难在工作中写一封合格的邮件、无法准确表达,甚至连简单的评论也写不好。

因为今年减少了在视频平台花费的时间,看的书稍微多了一些。但我发觉我的阅读水平需要提升。例如今天晚上听李蕾讲经典,解读《白鹿原》的时候,明明这本书在十年前读过,可几乎没有多少印象了。在读小说《古都》的时候,关于太吉郞的一些描写我搞不清楚作者的意图。

去年看了三分之一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最大的收获的是:不用完整的看完一书。显然阅读不是天生就会,甚至我们在学校习得的好多习惯是错误的。

在读《人人都能用英语》时,李老师说:写作的时候,没有想清楚,连写出来的必要都没有。其实不仅是写作,说话或者沟通的时候,最好是先想清楚,尽可能避免张口就来。

吴军老师的专栏用了超过一半的篇幅来解读如何阅读经典。恰好去年年底,我用了近一个月的通勤及打扫家务的时间,听了近百本李蕾解读的经典,小说中的人物及经历,让我的心变得更加柔软,这些著作彼此互补了。

阅读完专栏之后,我读完了川端康成的小说《古都》,仔细感受了一下日本作家的那种“物哀”。读了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跟我正在读的吴军老师的《脉络》,以及罗胖得到的节目《文明》彼此补充,恶补一下我这个历史文盲。

未来,我还会花更多的时间阅读,但依然要注意阅读的技巧,还要不停学习如何阅读。

[Read More]